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正念」標籤的文章

從薦椎核心透視五臟六腑 -點哥生活有點靈

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。 從古老智慧《黃帝內經》的角度看,薦椎是經絡與神經的匯集地,如同氣血運行的「總樞紐」。它不僅支撐身體,更是大腦與器官間「訊息高速公路」的關鍵站點,其健康狀態直接牽動著我們的生命活力。 現在,就跟著點哥一起探索位於身體中軸線的「薦椎」,這個看似不起眼,卻是連結我們內外健康、影響全身的重要樞紐。 開始探索薦椎的奧秘

薦椎-身體的全息宇宙司令塔 #我是點哥 #八髎穴

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我覺得超級重要,而且影響我們全身健康的一個部位,那就是我們的 **薦椎** 。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詞有點陌生,會覺得「薦椎?那是什麼?跟我的生活有關係嗎?」但點哥要告訴你,這個薦椎啊,它不只是一個骨頭,它簡直就是我們人體的 **全息宇宙** ! 什麼是全息宇宙呢?簡單來說,就是身體的每一個部分,都投射著整個身體的縮影。就像我們常說的「腳底按摩可以反映全身的狀況」一樣,薦椎更是如此。 為什麼這麼說呢?你想想看,我們的 **脊椎** 是身體的支柱,從頭到尾貫穿著,而薦椎呢,它就位於我們脊椎的底部,連接了我們的脊椎和骨盆。它不只是支撐著我們上半身的重量,更重要的是,它扮演著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,那就是我們整個身體的 **骨架和筋膜系統** 的「司令塔」。 我們的身體,從頭到腳,從表層到深層,都覆蓋著一層又一層的 **筋膜** 。這些筋膜就像一張巨大的網,把我們的肌肉、骨骼、器官都包覆起來,讓它們能夠連結、協調運作。而薦椎呢,它就像這張網的中心樞紐。它的位置非常特殊,周圍連接了大量的韌帶和肌肉,這些筋膜的張力,會直接影響到薦椎的穩定性,反過來,薦椎的穩定性,也會影響到全身筋膜的張力。 這就像蓋房子一樣,地基如果歪了,上面的牆壁、屋頂也都會跟著歪。我們的薦椎就是那個地基,如果它不穩定,或者有些歪斜,那麼我們的脊椎、肩膀、甚至頸椎,都可能會出現問題。你會發現,怎麼最近肩頸老是痠痛、腰痠背痛,或者覺得走路姿勢怪怪的,其實很有可能根源就在薦椎。 講到薦椎,就不能不提到它周圍幾個非常重要的穴位,特別是中醫裡面的 **八髎穴** 。這八個穴位,分別是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各一,總共八個。它們的位置就在薦椎的背面,對應著薦椎孔。 你可能會想,這些穴位到底有什麼用?在中醫理論中,八髎穴是我們 **膀胱經** 上的重要穴位。膀胱經是我們身體非常大的一條經絡,從頭走到腳,負責排泄體內的濕氣和毒素。而八髎穴,又特別和我們的 **生殖系統、泌尿系統** 有密切的關係。 所以,如果你經常有婦科問題,像經痛、月經不調;或者男性朋友有攝護腺問題;或者有泌尿道感染、頻尿等等,刺激八髎穴都會有很好的幫助。而且,八髎穴對於改善下肢冰冷、坐骨神經痛、腰部痠痛,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。 我有很多學生,他們剛開始來上課的時候,都會說自己腰痠背痛,或者覺得下半身很沉重。我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方法,去 *...

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在:正念的奇妙旅程

大家好,我是點哥! 親愛的朋友們,你是否曾感覺生活被忙碌、壓力、以及無數的思緒所淹沒?你是否渴望在喧囂中尋得一處心靈的避風港?今天,我想跟大家聊聊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工具——「正念」(Sati / Mindfulness),它能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在。 很多人一聽到「正念」,腦中可能浮現「放空」或「什麼都不想」的畫面,但其實,正念比你想像的簡單且貼近生活。 什麼是正念?比你想像的更簡單! 正念,並不是要你什麼都不做,而是要你「用心感受當下」。想像一下,當你第一次品嚐到一道美味的菜餚,你是不是會全神貫注地去感受它的味道、口感,而不是邊吃邊想著明天的工作?這就是正念的雛形!它邀請我們專心體驗正在做、正在想、正在感覺的一切,不批評、不判斷,只是單純地存在於此刻。 練習正念,好處多多:它能幫助我們減輕壓力,讓心情更輕鬆;當情緒來襲時,我們能更穩固地應對,而不是被它牽著鼻子走;專注力與記憶力也會悄悄提升;更重要的是,我們能對自己和他人展現更多的耐心與溫柔。 情緒這杯「毒酒」,你還要喝嗎? 接下來,我想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我們與情緒的關係。試想,如果面前有一杯毒酒,你明知道喝下去會讓你痛苦甚至傷害自己,你還會選擇一直喝嗎?然而,我們常常「不小心」就喝下了情緒這杯「毒酒」,尤其是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,例如生氣、焦慮、難過。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「自動反應」模式:事情發生 → 馬上開始胡思亂想 → 情緒隨之而來 → 然後就可能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行為。正念,正是要提供我們一個「停下來」的機會,讓我們有意識地看看這杯情緒之酒,並決定,這次,我要不要喝? 學習與情緒「打招呼」 當情緒來了,我們的直覺反應常常是想立刻把它趕走。但正念教導我們,情緒就像是到訪的客人,你不需要急著把他們推出門。正念的核心是學習「看見」情緒,知道它來了,但不用被它綁架。 你可以試著這樣觀察情緒:  1. 為情緒命名:在心裡默默地說:「喔,這是焦慮」、「這是生氣」、「這是難過」。  2. 感受情緒的位置:焦慮時,肚子是不是有點緊?生氣時,胸口是不是熱熱的?  3. 輕輕「放下」:情緒就像天上的雲朵,會飄來也會飄走。我們只需要輕輕地看著它飄走,而不需要緊抓不放。 正念,就是練習「好好的看」 我們的日常觀察,往往充滿了評判與聯想。舉例來說,當你看到一張菜市場的照片:  * 一般...

《當代正念課程批評者的雄辯修辭》書摘

書摘引自溫宗堃的學術論文《當代正念課程批評者的雄辯修辭》,該文回應了佛教學者越建東和羅伯.沙夫對當代正念(特別是正念減壓)的批判。 https://youtu.be/rfi7FpfoFAQ 作者反駁這些批判,指出越建東和沙夫的論述多基於對佛教多元傳統的忽視、對文獻的選擇性詮釋以及對西方正念缺乏深入了解,認為當代正念課程與佛教(包括禪宗傳統)有著密切關係,並且兼具傳統與現代、東方與西方的特點。 #我是點哥 #AI創意課程 #正念 #催眠

正念在巴利聖典中的真正含義

以巴利經典為基礎,探討了「正念」的真實含義與功能,指出其為佛教念住禪修的核心要素,並強調了 #正念 與 #正知 的密切關係。 https://youtu.be/-LG_rlDAY38?si=Nfab3VMA-oCIY1kS 作者挑戰了將正念等同於「純然注意」的普遍說法,認為正念包含清澈的覺知和對經驗的清晰理解。此外,文中也探討了正念在現代醫療和心理治療中的應用,肯定其減輕人類痛苦的價值,同時提醒應避免化約式的理解,並尊重其宗教傳統根源。

臨終心理過程中一個深刻的現象 - 「背立轉向」

「背立轉向」 正是臨終心理過程中一個深刻的現象。 當經歷了「邊界經驗」後,臨終者彷彿轉過身,不再熱衷於外在世界,而是沉浸在內在的精神領域。 他們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樣回應外界,如同背對著我們,與過去的自我和現實漸漸疏離。是一種心靈的沉澱與轉化,是從身體、心智到靈性的多層次轉變。 在這個階段,對臨終者的陪伴方式也需要調整。過去的噓寒問暖,可能已無法觸及他們的心靈。 此刻,更需要的是一種理解他們內在狀態的陪伴,靜靜地守護,或許更能傳達我們的關愛。 「背立轉向」的過程中,臨終者可能會經歷沉睡 、譫妄 ,也可能在某個瞬間突然清醒 ,彷彿在與我們告別 ,表達他們對死亡的感知與準備。 理解並尊重這份寧靜的轉變,陪伴他們走完這段回歸內在的旅程,迎接生命最終的安詳。 #背立轉向 #臨終關懷 #生命末期 #心理過程 #靈性探索 #陪伴 #生死療育

AI 會讓我們變笨嗎??

AI與Google會讓我們變笨嗎??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BZK9RGRMy/ 解方: 📌 別讓AI與Google悄悄弱化你的大腦:平衡科技的3個關鍵提醒: 一、避免成為「搜尋依賴者」:主動記憶才能深化知識 📍問題:Google讓人習慣「用過即丟」的碎片化學習,誤以為自己懂了很多,實際上只依賴搜尋結果。 🚄行動建議: ▸ 每天花10分鐘整理新學的知識,用手寫筆記強化記憶。 ▸ 練習「自我測驗」:關掉網路,試著回想剛查過的資訊。 ▸ 重要資訊(如工作流程、食譜)至少實作三次,擺脫「查了才會做」的慣性。 二、別讓GPS與AI取代你的空間感與判斷力 📍問題:過度依賴地圖導航,會讓大腦的空間記憶區(海馬迴)缺乏鍛鍊;AI直接給答案,更可能削弱獨立思考能力。 🚄行動建議: ▸ 記路練習:每週選一條熟悉路線,刻意不用手機導航,觀察周圍地標。 ▸ 決策訓練:遇到問題時,先列出自己的解決方案,再對照AI建議找盲點。 ▸ 情境挑戰:規劃每月一次「無科技日」,用大腦記憶取代拍照與搜尋。 三、與AI合作,而非被它主導:保護批判性思維的3個策略 📍問題:研究證實,長期依賴AI工具會降低知識遷移能力,甚至影響專業判斷。 🚄行動建議: ▸ 追問為什麼:對AI的答案多問「這邏輯合理嗎?」、「是否有其他可能性?」 ▸ 混合學習法:用AI加速查資料,但搭配書籍、講座等深度內容平衡碎片化資訊。 ▸ 刻意留白:每天保留30分鐘純思考時間(不查手機、不問AI),訓練腦力韌性。 🌟 聰明使用科技的原則:工具是延伸,而非替代,AI與Google不會讓我們變笨,但「過度依賴」會讓大腦失去鍛鍊機會。真正的關鍵在於: 💡保持主動參與:科技是「加速器」,但思考與記憶仍需親力親為。 💡定期檢視習慣:若發現自己「離開手機就焦慮」,就是該調整的警訊。 💡多元刺激大腦:學習新語言、玩策略遊戲、練習冥想,都能對抗認知惰性。 ❗記住:你的大腦就像肌肉——越常自主思考,它就越強韌。✨

正念鬆鬆貼2.0使用說明

正念練習建議 : 搭配正念鬆鬆貼,進行以下正念練習來達到最佳效果 觀呼吸 :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,專注每一次的吸氣和呼氣,感受氣息的流動。 身體掃描 :從頭到腳慢慢感知身體,放鬆緊張的部位,讓身心進入安定的狀態。 慈心冥想 :心中祝福自己與他人,培養平和、溫暖的心境,達到情緒的安定。 [身體掃描引導語音檔] https://1c74.blogspot.com/p/body-scan.html --->使用手冊下載<--- 購買詢問,請加好友

Felo Search